2011年8月21日 星期日

讀白先勇〈悶雷〉

這篇小說收錄在《寂寞的17歲》,是白先勇早期的作品,說得是一個因父親私心而委屈嫁給窩囊丈夫,卒而在日常消磨中浮腫蒼白的俏小姐的故事;尤甚者,一手扶養的(養)兒子同樣不順(養)母親的心,讓福生嫂的心境疊加委靡。這樣無聊無謂的生活在丈夫馬福生的拜把兄弟王英出現後露出了轉機,王英洋溢著陽性氣質和把兄形成顯著的對比,在在撥弄著鬱悶在福生嫂內心底處的情欲。

然而福生嫂雖然起了騷動,但她畢竟還是個「良家婦女」,因而隨著內心的情欲漸次明朗化,福生嫂也逐步意識到恍恍的不安。這種「半調子」的人格特質正是白先勇經營得最傳神的人物形象,白的人物對愛對恨從不「徹底」,他/她們在關鍵處總是游移而終於和美好、和偉大錯身,所以其人的「瘋狂」究其實多是肇因於自限的「貪」和自怨的「悔」,總是透著淒苦的調子。這種質地和張愛玲、和聶華苓都是很不相同的。

此小說以臺北夏季的雷陣雨為背景烘染氛圍,同時也藉著天氣的變化帶動情節,「悶雷」亦象喻著福生嫂的情欲流轉;這些現象都揭示了小說家嘗試著「在地化」的企圖,與實驗「情景交融」寫法的用功,也達到了不錯的效果。然而在描摹內心情感曲折的部分卻是太過著力了一些,顯得有些冗雜、部分甚至是稍嫌誇張。

然而作為少作,這篇作品實則呈現出了白先勇創作歷程的許多特色,包括人物的設定與寫法、情景交融的技巧等,然而更重要的,還是那作品隱約透露的宿命氣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