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4日 星期六

時間不感症者的城市風景:劉吶鷗小論(鍾秩維)

時間不感症者的城市風景:劉吶鷗小論
臺大臺文所鍾秩維

原刊於《極光電子報.臺灣文學ing專欄》2012.7.17
http://blog.roodo.com/aurorahope/archives/19933912.html

我是在讀完劉吶鷗小說集後,才發現《臺灣:從文學看歷史》亦有收這篇小說,而那時我早已讀畢《臺灣:從文學看歷史》,卻對劉吶鷗及其小說毫無印象。


一、交界與游移:劉吶鷗及其小說創作
劉吶鷗(19051940),本名劉燦波,出生於臺南柳營一帶,為當地望族之後。劉在殖民地臺灣接受基礎教育(公學校畢業、中學校肄業),後赴內地留學,就讀青山學院中學部與高等學部,以英文專業取得文憑後,又渡洋至上海求學,這次的專攻則是法文。在上海求學階段,劉吶鷗結識戴望舒(19051950)及施蟄存(19052003)等文藝青年,彼此志同道合,創辦《無軌列車》(1928)雜誌:從此展開標榜挖掘、表述「新感覺」的現代主義文學活動。爾後,劉吶鷗就以上海作為主要據點,經營其文學與電影的創作事業。在文學方面,劉出版過一本,也僅此一本,短篇小說集《都市風景線》(1930)。在戰爭時期的上海,劉吶鷗利用其身分的模稜性,周旋於各方勢力,為其文藝事業開展謀求最大的空間。然而彼時政治局勢暗濤洶湧,劉終究未能全身而退,在穆時英(19121940)遇刺身亡後,亦被槍殺於上海街頭。
身為上海現代主義運動的一員,劉吶鷗小說文本也充分映現其特質:首先,迥異於同時代的指標性書寫者,魯迅(18811936)和茅盾(18961981),劉的寫作跳脫感時憂國、針砭時事的框架,致力勾勒城市輪廓,摹寫城市人的感官經驗。其次,劉吶鷗的構句遣詞顯示出高混雜性,其小說可謂是由英法日中、甚至拉丁文的句法或單字拼貼而成。而真正成就劉吶鷗之無可取代性者,還是他殖民地青年的身分;知名學者史書美就曾聚焦於此,論述劉吶鷗文本與中日新感覺派潛在的差異,進而定位其文學史意義。[1]然另方面,能夠接納劉吶鷗如此殊異人士,並且提供他實踐理想之資源和園地者,卻也非上海莫屬。換言之,劉吶鷗與上海兩造其實相互模塑,彼此定義。

二、「現代」的(不可)翻譯:時間不感症者劉吶鷗
以下我用〈風景〉來說明劉吶鷗小說的特質。〈風景〉寫報社員工燃青在搭火車前往採訪地點的途中,遇見一短髮俏麗,預計去探望丈夫的近代女郎。故事從偷窺發展到搭訕,兩人「腳上」打情、「嘴裏」暗暗罵俏。心中都有意思的這一對在女郎邀約下跳車,場景跳接到鎮市裏的瀰漫各色氣味的旅店中。女郎在直白的告白後,又立即慫恿且帶領燃青轉至郊外。在芳草如茵的綠床上,又是女郎主動調情。兩人在「自然」中雲雨。故事終了,市鎮的火車站出現一對男女,各自延續原本未完的路程。
劉吶鷗小說幾項重要特質,包括以現代交通工具(火車),表述新的生活與感官經驗(車窗內外的人群與風光),熱烈爽利的近代女郎,及以流旅的視線,瀏覽人、物和事件等都會風景。此外還有一點非常有意思,即小說的時間意識。以下列舉三個段落來討論:

(一)    燃青是為要得到下星期月曜日將在新都開的一個重要會議的智識……。(康來新、許秦蓁編:《劉吶鷗全集.文學卷》,頁45,強調底線為引用者所加)
(二)    (女郎說:)對啦,本來他應該在每個weekend回來一次的,……。(康來新、許秦蓁編:《劉吶鷗全集.文學卷》,頁49,強調底線為引用者所加。)
(三)    兩艘揚著白帆的小艇在那微風的水上正像兩隻白鵝從中世的舊夢中浮出來的一樣。燃青覺得他好像被扭退到兩三世紀以前去了。(康來新、許秦蓁編:《劉吶鷗全集.文學卷》,頁50,強調底線為引用者所加。)

標記底線的三個詞都是表記時間的語詞,其中(三)為漢語中的日語借辭,(一)及(二)為日英語單字的直接挪用。可以說,此三者均是「翻譯」,而且是對「現代」時間的翻譯。它至少可說明兩層意義:首先,「現代小說」作為現代性之一環,它的「時間性」自然也有從「普遍」到「當下」,自「神聖」而「俗世」的特質;而其敘述的重點也隨之聚焦在人在每一瞬間動作與感受。[2]上引段落就清楚記載此變化的軌跡,而具有考察東亞現代小說成立的可能性。而再者,引文中以原文表記的的時間語彙其實不難翻譯成中文;因而「不可譯」現象所顯示者,或許就是劉吶鷗「時間不感症」者的本質。

三、結語:定位之困難與必要
以上簡單介紹劉吶鷗的生平事蹟與創作特色,冀能讓讀者對這位不斷跨界的臺灣人有最基本的認識。目前關於劉的研究,多半致力於將其接連上中國現代文學之系譜,或者只視劉吶鷗為點綴上海大都會風景的一株花草;前者有斲傷臺灣文學主體性的危險,後者則失之於簡。多重跨度的劉吶鷗實有待臺灣文學研究界投諸愈多關注,以挖掘出疊加繁複的意涵。




[1] 史書美著、何恬譯:〈性別、種族和半殖民地性:劉吶鷗的上海大都會風景〉,收錄於氏著:《現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1917-193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頁311-340
[2] Ian.Watt著、魯燕萍譯:《小說的興起》,(臺北市:桂冠,1994年),頁1-3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