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9日 星期六

歌聲從音樂的身上脫落-讀馮至〈十四行集〉

馮至被魯迅稱為中國最優秀的抒情詩人(據說後來也影響了瘂弦等《創世紀》同仁),而他最為人稱道的作品即其《十四行集》。《十四行集》表面看來,是一組「言」情的詩歌;但是在這一系列寫於戰爭期的作品裏,我們可以更進一步看到「抒情詩」如何擘劃出「自我」與「現代」、以至於與「國族」的複雜連結。我初步將這二十七首詩大致分成三個大段落──

(1) 1-8:第一首反復的「狂風乍起,流星乍現」與第七首的「河(多)流向海(一)」的構圖,似乎可以分別對應到「現代」的「西風」吹來的「啟蒙」之光,以及「戰爭」底下撤退到大後方(一)的各路人馬(多);在這樣大的歷史脈絡底下,「自我」以「歌聲從音樂的身上脫落」(第二首)這一姿態出現了,與這一可以視為從神話性的宇宙(cosmos)解消到物理學式的宇宙(universe)比喻一起出現的,是「名字」(第四首)、是「孤獨的島」(第五首)、是「視的框架」(第六首),而這些比喻都指向了「自我」與「他者」的界線或扞格,「我們」之間須賴「橋」加以連結,然而這一連結又無比脆弱(「等到了夜深靜悄,只看見窗而關閉,橋上也斂了人跡。」[第五首]或「等到危險過去,那些分歧的街衢/又把我們吸回,海水分成河水」[第七首])似乎可以說,這裏所顯示的,就是帶有「史詩」韻律的「抒情」(the Lyrical in Epic time)。

(2) 9-17:這裡開始一系列形式上是「我」向「你」述說的「詠人」詩。作為開啟的第九首,允得以視為在勾勒一個於「史詩」脈絡中奮鬥而力求拔升的「你」的形象,而後這個「你」依序分生為「蔡元培」、「魯迅」、「杜甫」、「歌德」與「梵谷」五位古今中外的「你」(第十-十四首)馮至分別精煉五人眾多的事蹟成一個高密度的形象,而「你」(們)的努力都替為「風」(第十五首)所籠罩的「我們」,指引出前行的「路」(第十六、十七首;而「路」的比喻固然讓我們聯想到魯迅〈故鄉〉的最後,敘述者「我」抒情地提出的,應對現代/中國的危機的方案)

(3) 18-27:第十八首延續「道路」的比喻,而回過頭再思第一部分提出的「窗」(第二十五首)、「島嶼」(第二十六首)的問題,馮至在此更深刻地去扣問了「降生」的「自我」(第十九首、第二十三首),和註定的「分裂」(「我們在這小小的茅屋裡/就是和我們用具的中間/也有千里萬里的距離」[第二十一首]「言語裏沒有歌聲,舉動裏沒有舞蹈」[第二十五首])的大哉問。而就如結尾的第二十七首所示,在拆解與消散的現代的「風」裏面,抒情詩或能如「取水人取來橢圓的一瓶」而致使「水得到一個定型」(水+水瓶);也或能如「在秋風裡飄盪的風旗」具有將「把不住的事體」「都保留一些在這面旗上」的可能。不過,這終究也只是詩人的「但願」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